{{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阿布拉教育文化自2003年成立以來,始終是一間小巧的出版社。
我們一開始先出版了教育及教養類的書籍,
主要是希望和大人分享我們對於兒童教育的觀點,
傳達以孩子為主(child-centered)的教育觀,
企圖讓大人能更了解孩子,並盼望孩子能因此免於受到不適當對待的傷害。
兒童觀點圖畫書
2005年,我們開始出版兒童圖畫書。
延續相同的理念,在選書上以「文學性」、「藝術性」和「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為主。
記得最早在2007年受邀演講介紹阿布拉的繪本時,我提出了「兒童觀點圖畫書」的概念,
當時我們才出版了十幾本圖畫書,但直到現在這都還是我們選書和努力的方向。
具有兒童觀點的圖畫書能夠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貼近孩子的世界,
讓孩子可以看見他們自己,也讓大人可以看見孩子。
也就是說,我們希望透過我們出版的圖畫書,一方面讓孩子可以在書中獲得同理和接納,讓他們被看見;
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大人可以從這些貼近兒童的圖畫書裡,看到孩子的真實樣貌,慢慢成為可以理解兒童的大人。
就像我們在2007年出版的《不是箱子》這本圖畫書,
它除了是非常經典、充滿想像力的繪本以外,
作者安東尼特‧波第斯利用了黑色線條和紅色線條的對比
去呈現出現實的世界和想像的世界,同時也是大人眼中的世界和兒童眼中的世界。
透過作者的作品,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作者的兒童觀、她對兒童讀者的理解和接納,以及對於大人的巧妙提醒。
同樣的,我們在2009年出版的《動物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蘇西.李透過黑白和彩色的對比去呈現出現實和虛擬的情境以外,我們也能從書裡看見創作者對於兒童的態度。
為兒童讀者服務,是我們存在的意義,也是唯一的堅持。
透過每年的選書,我們慢慢擴展了自己原先對於繪本和兒童的認識與理解。
有時也包括了跨越年代,從文本上去認識幾十年前就已經在圖畫書中肯定兒童獨立存在價值的作者。
就像撰寫《好多的手套》等多本好書的美國作者路易斯‧斯洛巴德金。
他在1950~1960年代即能如此看待兒童並透過圖畫書呈現出來。
他讓我們知道孩子既不是大人的附屬品,他們懂得的也不見得比大人少,
而且很多時候,如果我們需要的話,孩子也總是能夠幫得上忙。
路易斯‧斯洛巴德金作品中最重要的價值正是他透過作品呈現出來的兒童觀。
不管是《好多的手套》裡自己找出要如何解決多出許多手套的雙胞胎,
或是在《一個躲起來的好地方》裡,幾經大人提供意見,最後卻還是自己找到最佳躲藏之處的蘇珊,
或是在《愛遲到的布穀鳥》中幫助鐘錶店師傅找出布穀鐘之所以總是慢一分鐘才發出聲音的小女孩……。
相信在路易斯.斯洛巴德金創作的世界裡,孩子們必定能安然的做自己、願意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想像的力量來緩解孩子的孤單
每年的選書就像一場探險之旅,很多時候你無法預期自己會遇見什麼。
但是,因為考量了兒童讀者的需求,反而能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繪本風景。
我們在2011年出版了第30本書《孩子是什麼?》,
這是我們出版的第一本碧翠絲.阿雷馬娜的繪本,爾後這十幾年間也陸續出版了她的其他作品。
很多人喜歡阿雷馬娜的書,也有很多人在討論她的書。
有些人會分別從藝術和文學的角度切入,但我們之所以選擇出版她的作品,
其實是因為我們從她的書中看到了孩子,還有身為兒童繪本創作者對於孩子體貼的心意。
在《孩子是什麼?》這本書當中,阿雷馬娜讓我們知道
「孩子有小小的手、小小的腳和小小的耳朵。但是,有時候他們的想法卻一點兒也不小。」
大人對於孩子的成長總會有很多的擔心,但阿雷馬娜告訴我們:
「現在又何必擔心呢?孩子是小小的人。現在,得要有溫柔的眼神和床邊微弱的燈光,他才能睡得著。」
溫柔提醒著我們回應孩子當下需求的重要性。
無論是讓年紀小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的《神奇的胖胖蓬蓬小小》,
或是告訴大人孩子其實要的不多,只是想要和大人溫暖互動的《無所事事的美好一天》,
又或是到了《哈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一書當中,
阿雷馬娜更是直接點出了小男孩哈洛在整個家庭生活中的孤單寂寞
(因為爸爸媽媽的脾氣不好、從來不笑也不擁抱,甚至很少說話)。
讓孩子得以在書中被理解接納,還能透過想像的力量來緩解孤單寂寞的心情,
同時阿雷馬娜也提到在設計的時候就決定要由哈洛來做出轉變。
這些都是我們從碧翠絲.阿雷馬娜的作品當中所看到她對於兒童讀者溫暖的心意和無盡的溫柔。
理解繪本,理解孩子
過去二十年間,我們從第一本繪本《小污點》開始,建立了阿布拉的第一個繪本書系【繪本共和國】。
當時對於這個書系的定義是:「大人念給孩子聽的書,希望孩子能愛上閱讀而大人也能從中更了解孩子的世界」。
按照一年8本書的出版節奏,到了2021年1月我們迎來了【繪本森林】這個新書系,
定義為「從孩子的觀點出發,呈現繪本的多元面貌」,
第一本書就是運用描圖紙翻頁來傳達事物流逝概念的《那些消失的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書系設定的緣故,
在找書的過程中,竟然真的神奇的遇見了更多元的繪本風景。
這兩三年來,我們陸續出版了
巴西圖畫書《啊啊啊》《阿嬤不要再拍照了》《搭便車》、
希臘插畫家的作品《誰住在我家樓下?》《愛問問題的里歐》、
伊朗插畫家在美國出版的《莎赫札德和生氣的國王》,
還有阿根廷插畫家華金.坎普的《蹺蹺板》和《熊》......。
感謝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可愛有趣的繪本,讓我們在繪本出版的這條路上,有著繼續努力的動力和勇氣。
對我們來說,兒童繪本就是有小孩跟大人一起共讀,大人就能更理解繪本,也能更理解孩子的文類。
能不能透過繪本閱讀加深大人對於孩子的理解,還是只是把大人的重量強加在兒童讀物上面,
然後再說「孩子不喜歡閱讀」,也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思索的問題。
那些時常被大人忽略,有著重複句型、提供閱讀可預測性,或文圖互相對照留白鼓勵孩子參與的「簡單」繪本,
其實是以「剛剛好」的姿態(符合孩子閱讀發展之所需),領著孩子進入閱讀無限寬廣的世界裡,
讓孩子得以在安靜閱讀中任由想像萬馬奔馳,而這些想像也正是孩子所需的自我療癒力,
讓他們得以面對與大人交手時所遭逢的挫折、誤解和不理解,並能撫平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完滿。
大人總是想要教孩子很多,但願意聆聽孩子的太少。
希望透過我們出版的繪本溫柔陪伴孩子長大,讓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聲音,
也讓他們的聲音可以被聽見被看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在專門屬於他們的書裡享受閱讀、自由思考、發現世界,成為真正喜愛閱讀的閱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