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兒童繪本適合0-99歲的人閱讀(如果你活到超過99歲,當然還是可以閱讀),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在讀同一本繪本時,因為經驗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這些不同不但沒有對錯之分,當有機會互相討論時,或許還能看到自己沒有看到的層次。
一本層次豐富的圖畫書,愈能激發各種不同的想法。而且,往往會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而衍生新的發現。
閱讀圖畫書也是需要學習的,尤其是對於習慣閱讀文字的人來說。
不過,就算是圖文互補性沒那麼強的圖畫書,在不同時候讀起來也會有不同的發現。
就像這本《東88街上的那棟房子》,多讀幾次之後似乎也會有不同的發現,而且也很適合大人細細閱讀!
作者伯納‧韋柏對於孩子在童年時期會經歷的快樂、不安與惶恐的心情有著深刻的體會,
所以所創作作品中的主角總是能帶給孩子被了解的共鳴,並能陪伴與安慰每一個從挫折中學習、長大的心靈。
在《東88街上的那棟房子》這本書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鱷魚萊爾和人類之間的兩種關係。
一是在克林姆一家人當中獲得接納理解的友好關係,
因此我們看到萊爾在這樣的關係中,可以快樂的做自己、發展自己的長才。還會自發性的做許多事情、幫很多忙。
而在與前主人的關係當中,萊爾卻被法蘭堤先生視為是自己的附屬品,
他說:「難道不是我把他從小鱷魚養到大?難道不是我教他這麼多的特技?……」
法蘭堤先生認為萊爾今日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因為他才有的,在這樣的關係中,萊爾如何能做自己呢?
上述這個部份真的很值得大人們深深省思。尤其現階段身為父母的大人更是夾雜在新舊觀念當中。
但千萬別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未來。
讓孩子做自己,不代表就要對他棄置不理或放任不管。
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並能勇於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當他有負面的想法時,我們也才有機會可以順勢引導。
伯納‧韋柏在1962年完成此書。原本對電影感興趣的他,小時候曾在下課後到戲院打工,
因為只看到片尾,所以經常得自己想像之前的情節,或許也就造就了他後來寫童書的能力。
因為喜歡紐約,所以寫了這一個故事。使讀者可以隨著書中的插畫,
看到60年代故事背景紐約的都會生活、建築物、街景和居家生活。
他運用了黑色線條的描繪及水彩的暈染效果,使當時的繁榮生活躍然紙上。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在他的書裡,確確實實的看到了他對於孩子的想法和尊重。
我想這才是我們在幾十年後再讀此書時,更值得我們深深思索的地方吧!